高校专业建设特色化既是学校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群体系:包括:旅游管理、涉外旅游、餐饮管理与服务三个方向,为培养大专业的旅游人才搭建了坚实的专业平台。2011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 6月26日,按照教育厅评估的有关安排,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迎来了教育厅的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副组长,浙江纺织服装职业学院院长王梅珍教授,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院长徐静教授、山东华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雪梅研究员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泰安东尊华美达酒店进行了现场考察,对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凝练专业特色,实现全面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以本次评估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整合资源、找出差距、发挥优势,以期全面提高专业建设发展水平。通过认真梳理专家组的意见,积极思考如何将区域经济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结合,实现资源整合,全力推进该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我们进一步明晰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继续坚持“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凸显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工学结合”理念注重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并行、并举,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螺旋式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紧密配合,齐头并进,从而加强学生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从新生入学伊始至毕业走向社会之前,建立观摩见习、模块模拟、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的四个层次及专业认知教学、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工学结合顶岗训练、毕业综合实训的四步递进式且不断线的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四步逐级递进的实训实习设计,符合从“感性→理性”及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与资格证考试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使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充分体现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和有序性。 (二)加强“专业+双语+双师”型团队建设,培养国际旅游人才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泰安市,地处经典旅游线路“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中间区域,其旅游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泰安市强大的综合地域优势不仅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为建立旅游管理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见习、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培养学生国际化和市场化旅游服务职业素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氛围和优越条件。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理念先进、教学特色鲜明的“专业+双语+双师”型教学团队,我们有60%的老师能进行双语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英语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在第三年的毕业顶岗实习时,都能到国际化经营的酒店工作,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增强该专业的吸引力。为旅游管理专业闯出一条具有国际化教学特色之路,即:教学意识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手段国际化—校外实训基地国际化、学生就业国际化。 (三)注重特色文化建设,体现旅游管理专业个性 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灵魂,要以特色文化为灵魂,塑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个性,全面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内涵水平的提升。要用特色的文化定位来培养旅游管理的个性,要从精神文化——饭店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层面全面推进,如:将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善文化、诚信文化等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将把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渗透在细节中,要求专业全体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除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外,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健康心理和工作作风,着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沟通意识、诚信意识、服从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不断理清了专业建设思路,找准了市场定位,进一步凝练了专业特色,从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发展。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将围绕“工学结合,行业互动”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优势,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以学生的旅游管理职业能力为核心,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