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国际贸易系召开
发布日期:2013-12-06 作者: 点击量:
为进一步推进学院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和准备的基础上,12月3日下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国际贸易系召开。党委委员、教务处长董贻顺、国际贸易系主任尚丽、教务处相关人员,旅游教学团队全体教师、教学科全体教师和各教学团队负责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就国际贸易系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双向参与、淡出旺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我系副主任苏海军就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教学工作、教学成果、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等多方面情况作了整体介绍,旅游教学团队负责人任洪霞汇报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做法,教务处副处长宗琎说明召开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出一条更加适合我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并就方案的实施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董处长对我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安排落到实处,学生带薪顶岗,真实体会职场环境,真实履行岗位职责,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提升专业素养。 与会的各位老师们各抒己见,针对不同的问题,结合当前旅游行业的特点和人才的需求,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加强教师动手能力培养;增加实践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合作精神、培养管理能力等。 最后,尚主任就我系旅游管理专业即将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严格组织实施,规范实习流程。根据实践教学工作规范,针对学生实际,组织编制实习教学大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组织实习教学工作的实施并进行过程监控,确保实习教学的良好秩序和质量。二是加强过程管理,强化专业指导。思想教育及实习指导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要充分利用酒店文化、理念、管理及其经营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提升教育,并聘请基地管理者做专题报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自豪感和职业道德。三是对接见习考核标准,实施全程考核评价。实践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标准立足岗课证捆绑融合,对接行业职业标准。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我们通过“工学交替、双向参与、淡出旺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学校和酒店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校和酒店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在酒店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据此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脱节的问题,不仅使学生素能的培养螺旋递进,而且实现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岗、课、证)、内部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的充分融合,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